自DeepSeek以惊人实力与低成本优势震惊全球以来,国内外各界都在热议“DeepSeek为何能成功突围?”
无论是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还是对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来说,解构DeepSeek的成功经验,进而找到培育更多世界级科创企业的路径,都意义重大。
那么从DeepSeek的成功路径来看,如何才能培育更多DeepSeek型科创企业?2月26日,乐投在线教授邬爱其在《学习时报》上刊发文章《从DeepSeek看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邬爱其,乐投在线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
他在文中表示,要培育更多DeepSeek型科创企业,需要做好三件事——加快培育具有科学家精神特质的企业家、持续打造更高能级的产业链创新链、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本期【浙里洞见】专题,且听邬爱其教授娓娓道来。
从DeepSeek看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
邬爱其/文
近期,源自中国的现象级科创企业DeepSeek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和深远影响,为中国科技创业从赶超迈进引领舞台提供了示范榜样,提振了广大中国科技创业者的信心。
社会各界在热切思考,中国缘何可以孕育出DeepSeek这样的优秀企业?一些拥有科技、人才等丰沃要素禀赋的城市甚至在反思为何出不来DeepSeek。
中国和世界需要努力培育出更多的DeepSeek型科创企业,以激发创新活力、助推经济发展和增进社会福祉。
01
加快培育具有科学家精神特质的企业家
在科技创业活动中,企业家精神是推动成功的基本动力,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风险承担与前瞻布局。而科学家精神强调尊重科学知识和规律,重视基础研究及原理性学习。
在追赶阶段,创业者大多采取模仿创新和跟随战略,在既有的技术范式和市场路线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机会取得一定的商业成功和社会贡献。但当步入引领阶段,面对标杆稀缺、自主创新需求激增、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境,这两种精神的结合就变得尤为关键。
与此同时,在未知的前沿领域盲目探寻会徒增失败概率,更需要创业者尊重科学知识和规律,科学驱动的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企业家不仅需要丰富商业知识,还需要养成厚实的科学精神,注重学习基础性和原理性知识,以科学的第一性原理来指导和组织创新创业活动。
与注重技术应用的创业活动不同,科学驱动型创业要求创业者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取得进展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创业团队敢于投入、勇于冒险、甘于寂寞、持之以恒地逐步推进。
DeepSeek等优秀科创企业的创业者多接受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基础研究的训练,为其接续探寻科学进展并指导创业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更多青年学子投入科学研究队伍,在学习和训练中不断提升创业者的科学精神和素养,涌现出更多科学驱动的创业实践活动。
二是引导和支持创业者加大基础性和前沿性研发创新投入,注重与领域内高水平人才和机构加强科研合作,遵循科学知识持续深耕细分领域,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提炼总结和宣传推广具有科学家精神特质的优秀企业家案例,激励更多创业者扎根难而正确的科技创业活动。
02
持续打造更高能级的产业链、创新链
产业链和创新链是科技创业活动高效开展的关键支撑。绝大多数科技创业活动定位于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某一特定环节或领域。
这种“专精特新”导向的创业活动,需要与上下游客户和供应商协同发展,也需要衔接融合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
在追赶阶段,创业活动对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科技知识的要求总体不高,现有产业链和创新链可以提供有效支撑。但在引领阶段,科学驱动型创业活动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科研院校等知识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有更高能级的产业链创新链才能匹配支持,否则就会极大地约束优质创业项目的成功率。
DeepSeek等优秀科创企业的成功,往往需要调动整合利用优质的产业和技术资源,与中国本土乃至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有力支持紧密相关,如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优质的软硬件研制等。
在一些产业层次较低、科创资源较为薄弱的地区,前沿的科创项目难以得到本地化配套支持,因而陷入“孤岛”式创业,加剧了创业的难度和失败率。
在美西方一些国家实施“脱钩断链”的背景下,国家和地方在培育发展科创活动中更需重视本国和本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转型升级。
一是识别出产业链创新链中的断点堵点,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加快“强链”“补链”“拓链”,不断完善链条环节和提升链条水平;
二是引导和支持链条各主体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尤其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形成共创共促共享的发展格局;
三是积极推动先进技术的场景开放和创新,让前沿技术有更多的试错迭代和推动应用的机会,助力技术和市场更有效地互促发展。
03
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科技创业活动持续涌现的氛围和土壤。当下很多人在关注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等,被称作杭州“六小龙”的新兴科技企业为何会出现在杭州。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杭州拥有包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OpenAI的两位人工智能科学家在《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中考察了科技发展史,认为对未知的机会秉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多些包容,能够收获更多“意外”的伟大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者可以“躺平”,而是要保持持续的“好奇”和不懈的探索。
在追赶阶段,创业者有既定的学习追赶榜样,可以参照既有路线有计划地前行。但在引领阶段,创业者站在科技和商业的“无人区”前沿,创业活动更富未知性和探索性,反复迭代和失败再失败往往成为常态,此时需要浸润在包容性强的创新创业生态中才能接续探索。
可从以下几方面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是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认识到失败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为创业失败者提供更多的精神和物质支持,鼓励连续创业,持续激活创业活力;
二是减少对创业活动的“过度”关爱,在坚守法律和道德等原则基础上,允许创业者在“无人区”自由探索,为创业者针对性地提供赋能型创业服务;
三是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合力,打造出创业者、在位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主体合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共同使命,让科技创业者从“孤军奋战”走向“抱团取暖”。
培育更多具有科学家精神特质的企业家,是中国持续涌现出世界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的基础力量。打造高能级的产业链创新链,可以为广大科技创业者在创新突破、降本增效等活动中提供坚实的保障。包容性强的创新创业生态,则犹如我们每日呼吸的新鲜空气,润物细无声,成为科技创业者最喜好的阳光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