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的这位管院人,揭秘科技创业“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07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进入新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性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科技型企业家将承担重大使命,因为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去年5月,浙江省科协、省工商联等五单位联合选育了首批10名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浙大管院2009MBA校友、浙江有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利江正是其中之一。

颁奖现场

随着杭州“六小龙”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飓风,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从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竞技场,如今的浙江正在孵化一场静默而汹涌的科技革命。那么在这场革命中,来自浙大管院的校友们又在书写着怎样的科技创业故事?

近日,省科协、省工商联、浙报集团、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国有资本联合推出专题《领航新质生产力——2024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其中的案例·内驱篇生动讲述了浙大管院校友张利江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之路上的健康力量故事。

为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业融合的事业中,本期【健康力量】专题,我们将呈现张利江校友的故事,希望能为正在科技创业路上的你带去启迪。

张利江,乐投在线2009MBA毕业生、浙江有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过去10年来,张利江以求是创新精神与健康力量理念,带领有数科技从01,一步步构建起行业领先的多维数据治理、多源数据融合、场景模型深度应用等核心竞争力,持续为金融、产业、政务、科研等领域提供数据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我国数据价值互联互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他的科技创业故事,要从在浙大求学时说起。

01

作为土生土长的“浙大人”,他在求学时就已深植“创业基因”

从小,张利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200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大计算机专业,并在大三时入选后来被誉为神州创业第一班的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

ITP作为面向浙大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是1999年在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院士的积极倡导下和乐投在线吴晓波教授的牵头下,由管理学院与竺可桢学院联合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创建,是国内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班级之一。

从进入ITP那一刻起,张利江的身上就逐渐有了求是创新的创业基因。他说,在不同专业同学组成的这个混合型班级中,他常常与同学们交流,这种来自不同学科的交流碰撞,让他渐渐学会了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也学会了在意见分歧时保有耐心,求同存异。

得益于这样的“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张利江不仅收获了更多知识与视角,还有了更高远的战略眼光,以及深植于心的“创新创业基因”。

或许正是这些“收获”综合起来,才让张利江后来的创业变得“水到渠成”。

“我很感激在浙大求学的时光,包括我后来回到浙大MBA深造的时光,这些经历让我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也迸发出对创业的无限期许。

02

为实现“大数据让商业变简单”,他以数据创业驱动产业发展

从产品经理到数据分析师,再到公司副总经理、副总裁等,2005年毕业后,张利江没有选择直接创业,而是在多段工作经历中积累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为了提升自己的系统性管理思维,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他还在工作期间报考并顺利入读浙大MBA,一边学习管理学知识,一边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管理学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工作中尝试创新。

在张利江看来,每一段经历都是对下一段经历的积累。无论是工作经历还是在浙大MBA深造的经历,都让他大大提升了创业所需的战略视野、创新思维、深度思考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认知与融合能力等。

历经10年沉淀,手握过去所积累的认知、人脉与机会,面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大数据行业,张利江在2015年果断放弃国企高管职务,顺成立有数科技,通过新一代的大数据技术,建立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体系,探索数据的场景化应用,为服务国家数实融合贡献力量。

“之所以叫‘有数’,首先是有数据,然后让客户更有数。”张利江解释说。

在科技创业路上,张利江敢于和自己较劲。公司创办伊始,意识到数据行业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他抓住时机,和团队倾注全力,在第一个半年,就完成了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业务备案,而如今,整个浙江省拥有这块牌的企业还仅有9家。

2018年,为了拿下浙江省省级大数据平台项目,有数科技集结了四十多人的团队,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了原需要四五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最终成功中标。

“这是企业征信能力的产业应用,很有典型意义!如果不去做,就肯定没有机会。”张利江说,正是这样一种“势在必得”的决心,让有数团队的凝聚力空前强大,打开了一个业务板块。

如今,有数科技已成为浙江省“数字金融十强”、专精特新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开发多项业务。但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张利江认为企业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在他的带领下,有数科技的市场化主业依然坚守在最初的企业征信业务上,并且未来将在为金融、产业场景提供数据产品、风控预警及营销管理服务上持续发力。

“科技创新只有转化为产业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才有意义。有数科技致力于‘大数据让商业变得简单’,如何才能让商业变得简单,数据又从何而来,如何转化为模型,如何应用,这其中涉及许多可分解的步骤与环节,而每个环节的难关都需要相应的人才去攻克。”在张利江表示,科技型企业家需要以科技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以商业的视角去引领方向,然后将这些转换出来的模块形成最优组合,再找到最合适的人来实现它。

“如果只是一个纯理工男,那只能成为一个技术系统的架构师,他做出来的技术与商业未必是匹配的,也就不一定能真正应用、推动产业发展。而科技型企业家好比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商业架构师,他做的就是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转换与链接。”张利江如是说。

03

他不忘导师的“健康力量”教诲,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浙大人”,张利江身上有非常典型的浙商创业风格——务实。在他眼中,创办有数科技九年来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守住了初心,没有涉足风险行业,合规经营;保持适度利润和现金流健康,不唯规模。

尽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保守”的态度,可能会让公司错失一些机会,但总体而言,保障了公司稳扎稳打地走过了这九年。

“我的导师一直教育我们做健康力量。”提到稳健经营,张利江说起了他在浙大MBA读书时的导师——浙大管院吴晓波教授。在他看来,作为人首先要守正,明白自己赚该赚的钱,做该做的事,守住初心。

“保持平常心,只要不犯大的原则性错误,基本上这家公司适当的波折我们就得承受。很多机会,我们要勇敢的说不。退出,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选择健康的道路,选择可持久的事情。”张利江表示,求是创新的浙大校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

而对于人才,在张利江看来,这是科技型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交流过程中,张利江提到,虽然他的创业旅程看似顺风顺水,但也遇到过一些波折,例如被同行挖骨干,招聘市场的冲击等等。

在初期团队建设各方面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他就设立了“以人设岗”的管理机制,也创造了活泼又不失严谨的工作氛围。“公司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我们鼓励专业和创新。”张利江不隐藏对人才的渴求和感激,“大数据公司没了人才,就是一堆桌椅电脑,毫无价值。”

“人才的机制非常重要。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团队中,状态、成就会完全不一样?这涉及到一种机制,能够将不同的人才组合起来。”张利江认为,人才培训和激励从最根本上来说就是责权利三者的对等,“好好去做人才机制,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04

“先做实,再做强做大。” 他希望为“数实融合”贡献力量

提到未来的发展计划,张利江务实地表示会做竞争力的提升,在更好地夯实内在基础的前提下扩大规模。

“我觉得还是要做实,然后把自己做强再做大。企业要好好活着,再做实做强,才能与这个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

 “我们所处的行业是数据要素市场。”张利江提到,数据要素是位列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它的前景如何,看看前四大要素的前景就知道了。”

张利江充满信心地表示,数据作为第五大要素,从刚刚被定义为一大要素到全面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数科技要做的就是追随市场,追随时代的发展。

 “数据的三权定义已经非常清楚,数据要素的底层构架已经搭建好,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去实践、去落实,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迭代升级。”

尽管周期是每个新兴行业创业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张利江对有数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政策对数据要素发展的支持下,公司需要把握这一机遇。

张利江表示,他对于大数据市场是一种笃定的看好,同时也做好了长期的准备,为第五大生产要素的发展,贡献“有数”的力量。

从张利江校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与管理学不同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在ITP学习时与不同专业同学间的交流碰撞,让他具备了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战略性思维与能力,从而带领企业以数智技术驱动产业发展。

同时,浙大管院的“健康力量”价值观熏陶,让他始终坚持初心,以务实的态度和求是创新精神面对创业中的重重挑战,进而成长为如今引领行业发展的“健康力量”。

他的故事不仅是浙江科技型企业家群体的缩影,更是浙大管院众多创新创业校友的生动写照。他们心中深植管院“创新创业基因”与“健康力量”理念,正奔赴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路上。

信息来源:《浙商》杂志 、科协学会部、科创之江

关闭